尊敬的各位領導、前輩、各位同仁:
大家好!首先感謝領導能給我這次發(fā)言的機會,交流教學經驗談不上,在這兒,只是把我一些粗淺的做法和膚淺的體會與大家談一談,還勞煩大家費神一聽,不當之處望多多批評指正。
教育教學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,實現(xiàn)預期的目標,首先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、全面的教學知識、過硬的教學能力,只有這樣,才能自如地駕馭課堂,嫻熟地把握教材,自信地吸引學生。
作為幾十號乃至一百多號學生的引領者,我們必須做到自信、自強:知識豐富就會自信,功底過硬就會自強!要做到這些,課前就得仔細、嚴謹?shù)貍浜谜n,不僅要備教材,更要備生源,要在教材中挖掘精髓;更要依據(jù)學生特點、學習程度進行調整和層次的設定。
例如:我在上《雨霖鈴》這一課時,提前先搜集和整理了許多關于表達“離情別緒”的詩詞曲賦,并把這些詩詞按照傳情達意、寫作手法或藝術特色等進行了分類,這樣就能更好地吸引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。不僅如此,這樣一來既能更便捷、更直觀地讓學生理解《雨霖鈴》這首詞的內涵與特色,還能加深學生的感悟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。在認真、精心地備好課,做好課件后,這堂課上得輕松而又順暢。2課時的課最后又衍生出了更精彩的兩課,這后面的兩節(jié)課完全是情到真處不得不發(fā),完全是學生的充分展示和才情彰顯:學生有的拿出了自己認為更能體現(xiàn)“自古黯然傷離別”意蘊的詩詞進行賞析,有的干脆把《雨霖鈴》改寫成了一篇情節(jié)完整、詩情畫意的散文,有的甚至搜集整理了幾首表達離別情感的代表性歌曲深情演繹。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奕斐原創(chuàng)的一首抒情詩、趙婷薇改編的《雨霖鈴》短劇。那時那景,你無不被學生深深地感染并久久地感動,深覺“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于弟子”??!兩節(jié)課學生準備充足、精力充沛、積極性高、參與面廣、表現(xiàn)精彩,這就是第一點所帶來的效果和收獲。
第二要想吸引學生、駕馭課堂,就必須要有激情。激情源于愛心。對教育的愛,對學生的愛,對學科教學的愛,應該是激情的源頭。有了愛心帶來的激情,才可以全天候、全方位地為學生服務,真正實施對學生的點撥和引導。
激情來自自信。只有認真鉆研教材,吃透文本,精心設計每一節(jié)課,熟悉教案,才會成竹在胸,充滿自信,才可能精神振奮,情緒飽滿地走進教室,在課堂上風度翩翩,聲情并茂,揮灑自如,游刃有余。
激情來自于志趣。熱愛生活,興趣廣泛,性格樂觀、豁達,這些都應該是我們所要具備的良好素質。志趣廣泛而高尚可以使我們底蘊深厚,頭腦靈活,幽默風趣,反應敏捷。
課堂教學確實需要“激情”,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:激情不是表面的張揚,也不是膚淺的鋪陳;不是聲嘶力竭的叫喊,也不是矯揉造作的表演。激情是真實的、由衷的,更是感人至深、振奮人心的。
進入高三總復習,各科都是鋪天蓋地的題海戰(zhàn)術,學生每天都要疲于應付各科、各類習題,難免頭昏腦漲、天旋地暈的,因此我每天都要抽出10分鐘時間給學生進行課外拓展,既積累了豐富的語文素材,又給學生帶來了心靈鼓舞。譬如:我會啟發(fā)學生“珍惜學習的機會”,我講:巴爾扎克的成就是少年時期的皮鞭和責難造就的;安徒生的童年沒有童話,只有痛苦和孤獨;莎士比亞的戲劇天分是在當劇場雜物工時形成的。這些大師本來都應該與書本無緣,但他們都努力創(chuàng)造學習的機會,也非常珍惜這些機會,因為他們失去過。
我會不斷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和興趣,我給學生講“學習是一場長跑”: 30年,是中國古代醫(yī)藥學家李時珍為了寫《本草綱目》跋山涉水的時間;38年零37天,是著名科學家、氣象學家竺可楨記錄氣象日記的時間;40年,是馬克思完成《資本論》的時間;50年,是偉大文學家歌德創(chuàng)作《浮士德》的時間。學習,比的不只是智力,更重要的是耐力。誰能日復一日地堅持,誰就能走得更遠!我會激勵學生:非凡的專注力造就非凡的專家,如果我們學習能像激光一樣,把所有能量集中在一個極其微小的點上,我們就能擁有切割鉆石的力量。
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:“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,而在于激勵、喚醒和鼓舞?!泵绹睦韺W家特爾福德也說過:“教學中把握好心理激勵,激發(fā)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信心,是教學獲取最佳效果的有效手段。”因此第三點我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因勢利導、相機而動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控課堂,引領學生,才能打造高效課堂。
在教學中我會根據(jù)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取舍,依據(jù)學生的實際聽課效率進行相應的調控。有時課堂上我看學生狀態(tài)不是太好,就停下正在講的內容,要么讓同學們猜謎語、腦筋急轉彎,要么讓哪個學生起來給大家講個笑話,要么讓班里唱歌好的學生唱首歌,有時甚至會全班同學跟著一起唱等等,諸如這樣的做法總是隨機應變、相機而動,很好地調整了學生的思維,也避免了學生在課堂上聽得神魂顛倒、云里夢里了。
例如在進行高三現(xiàn)代文訓練時,有一篇文章叫《中國人缺失什么?》,我就相機而動引到了: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瘧疾藥物青蒿素,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(yī)學獎,但她為人類所做出的巨大貢獻、幾乎傾盡一生所得榮譽獲得的獎金在北京卻連半個客廳也買不下,甚至很多人竟然對屠呦呦這個名字一臉茫然;然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竟是娛樂圈諸如黃曉明、楊穎的幾乎轟動大半個娛樂圈的極盡豪華、極盡奢侈、極盡高調,幾乎全民所知的婚禮。通過這樣的引述和剖析,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,更引領學生關注社會、關注時事、關注熱點,引發(fā)他們的思考,培養(yǎng)他們的人文情懷。
在進行詩詞專題復習時,其中要講到到一首琦君的《虞美人》,作家琦君引起了我的注意,于是我課前趕緊準備有關琦君的相關知識:琦君(1918—2006),現(xiàn)當代中國臺灣作家,畢業(yè)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,師從詞學家夏承燾,1949年赴臺灣,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、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,曾有散文《淚珠與珍珠》入選高中語文版教材。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高品位的人生追求、曠達的生活情致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(tài)度,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;感情真摯細膩、文筆清秀柔婉。并由這篇文章的賞析讓學生根據(jù)文意創(chuàng)造了一篇篇立意較佳的文章,在班里展示了幾位學生的佳作:賈曉軍的睿智、曹柳的清新、趙婷薇的深沉、鄭瑞瑞的廣博、李亞亞的巧妙等。通過這樣的做法,不單單只是死搬教條地講詩詞,而且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,還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,可謂一舉幾得,樂在其中。
愛是教育的靈魂,教育是愛的事業(yè)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:“沒有愛就沒有教育”;陶行知先生“捧著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是他對教育的愛的理解;著名的教育藝術家李燕杰教授也曾深有感觸地說:“一切好的教育方法、教育藝術都產生于教師對學生無比的摯愛之中”。所以教育教學最后一點我要說的就是責任、高度的責任。
愛是教育的動力。愛學生才能激勵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之中,去實現(xiàn)自我的人生追求。教師愛學生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與愛戴,同時教師也會從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,進而引發(fā)職業(yè)道德的升華。
進入高三,雖然我們早已進入了總復習,但我依然堅持和秉持著天天檢查和經常批改學生的作業(yè),并且能做到每次作業(yè)有評價、有等次、有優(yōu)劣之分;作業(yè)獎罰分明、定期兌現(xiàn):優(yōu)秀的作業(yè)獎勵、不合格的作業(yè)懲罰,原則就是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。這樣做對學生既是一種監(jiān)督,也是一種及時的掌控,對教學亦是一種保障和促進,所謂:教學相長。每天早讀我都保證7:30分準時進班,一來督促作業(yè)的上交,監(jiān)管有些學生抄襲作業(yè)的陋習,二來便于檢查當天就要進行的相關教學的同步作業(yè)。更可以在寬裕的早讀時間里,指導學生背誦,檢查背誦,聽寫、默寫。有時早讀也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優(yōu)秀的范文、例文、名言佳句等,來拓寬學生的視野、增長學生的見識、增加寫作的素材。
面對高考的巨大壓力,學生有時表現(xiàn)出舉手無措、無所適從,甚至心亂如麻,前途無望,面對他們的焦躁不安、搖擺不定,作為師長,我們絕不能袖手旁觀、置若罔聞,應該及時地加以疏導、啟發(fā)和適時的點撥、引導。這時候我一般會選擇給學生讀或講一些名人勵志故事、或讓看一些勵志視頻,像河北女孩郭暉《搖著輪椅上大學》的故事,2013年北京文科高考狀元、語文148分的孫婧妍寫的學習體會《語文之于我》,2014年各省《高考狀元學習方法談之語文篇》等優(yōu)秀文章;全國優(yōu)秀教師、教育專家王金戰(zhàn)老師的《高考成才篇:育高考穩(wěn)定心態(tài)》視頻,原山西某市委副書記安永金《我的高考》勵志視頻,暢想青春、理想勵志視頻《夢想起飛》等。每次聽完或看完這些催人奮進、發(fā)人深省的作品之后,我都會對學生加以肯定、鼓勵,之后讓學生把感悟、啟發(fā)等訴之于筆端或寫成信件、隨筆等,或交流、或朗讀、或談心等,讓學生有了適當表達、適時宣泄的機會,同時也起到了“千淘萬濾雖辛苦,吹盡狂沙始到金——楊閱
無心插柳柳成蔭”的教育作用。
著名數(shù)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:“勤能補拙是良訓,一分辛苦一分才?!蔽乙恢眻孕牛褐灰獛е硐肷下?,堅持不懈、信念篤堅,哪怕前路艱險,但只要選擇了遠方,便只顧風雨兼程、無怨無悔!
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,不知所言,還望大家多多包涵。
謝謝大家!
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高中部:楊閱
2015年10月22日